白翅栖鸭

White-winged Duck Asarcornis scutulata

白翅栖鸭(英文名:White-winged Duck,学名:Asarcornis scutulata),是雁形目鸭科白翅栖鸭属的鸟类。大型鸭科,与疣鼻栖鸭有亲缘关系。其最显著的外部特征是暗色的身体与白色头颈形成鲜明对比,头颈上布满黑色斑点。广泛分布于印度东北部至东南亚和印尼苏门答腊岛,曾在爪哇岛也有分布,现已灭绝于此。在中国,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保护级别为二级。

外形特征:成年白翅栖鸭长度介于66至81厘米之间,翼展可达116至153厘米。雄鸟体重范围在2.94至3.9千克,雌鸟则为1.95至3.05千克。最引人注目的是其深色身体与白色头部和颈部的强烈对比,雄鸟的喙大多呈淡黄色,头部和上颈部有黑色斑纹,翅膀上有明显的白色覆羽。雌鸟体型较小,头部和上颈部的斑纹更为密集。幼鸟色彩较暗,棕色更重。

鸣叫特征:发出的鸣叫声包括鹅或鹤类般的‘hoa-OAAH’声,雌鸟的叫声更低沉且有更多和音,有时会以一问一答的形式鸣叫,此外还有‘hong’、‘hongong’、‘hongongong’、‘ink’和‘arnk’等多种叫声。

生活习性:白翅栖鸭偏好隐蔽的热带森林环境,居住在不受干扰的池塘和沼泽中,通常在白天休息于树荫下或高处。它们的饮食多样,包括种子、水生植物、谷物、稻米、蜗牛、小鱼和昆虫。主要在夜间觅食,日间则保持隐蔽。

生长繁殖:繁殖期在雨季早期,一般从4月至7月在印度、孟加拉国和泰国,而在印尼则可能延长至12月至6月。筑巢于树洞中,离地面3至23米,通常位于开阔水域之上。每窝产卵6至15枚,由雌鸟独自孵化,孵化期约33至35天。雏鸟出生后由双亲共同照顾。

区别辨识:白翅栖鸭与Sarkidornis melanotos在分布范围北部有重叠,后者具有几乎全白的下体和全黑的翅膀,常出现在更为开放的湿地中。幼鸟比成鸟颜色更暗淡,斑点较少。

保护现状:IUCN:EN(濒危);CITES: 附录I;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新增,保护级别:Ⅱ级(2021.02.05)。

地理分布:历史分布从印度东北部和孟加拉国,遍及东南亚到印尼的苏门答腊岛(曾分布在爪哇岛,现已灭绝)。在中国主要集中在东北部地区,特别是在阿萨姆邦东部及其周边区域。

其他:白翅栖鸭曾在19世纪广泛分布且局部常见,但因低地热带森林的破坏和狩猎压力,数量急剧下降。

请点击或扫描二维码下载 懂鸟 App,了解更多白翅栖鸭的全球分布信息

Download on App Store 下载 Android APK Google Play 下载

请使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进入懂鸟小程序了解更多白翅栖鸭的信息:

声明:鸟类描述信息由算法模型根据网络资讯自动生成,仅供参考,具体请以权威资料为准

粤ICP备17132527号-1 | 隐私政策 | 使用条款 | Ⓒ2017-2024 深圳市懂鸟科技有限公司